银龄生辉映初心,老有所为展风采。近日,浙江银发人才服务中心启用暨省级银发人才助力共富项目对接活动在杭举行。浙江银发人才服务中心启用,第一批省级银发人才智库团、专家团、服务团成立,省级银发人才助力共富项目签约……活动现场,一系列释放银发人才动能的举措相继发布,显示浙江注重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独特优势,以银发力量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以此次活动为观察窗口,可以看出以“银发人才”展“金秋气象”的“浙江路径”。
多元“聚才”,凝聚银发力量
银发人才智库团、银发人才专家团、银发人才服务团……活动当天,浙江省首批银发人才三支队伍正式成立。翻阅队伍名单,可谓“含金量”极高: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正高级工程师等专家,又有浙江省经信厅、浙江省公安厅、浙江大学、国网浙江电力等政校企资深团队。
“我们银发人才,虽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刻在骨子里的社会责任感和心中那团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火焰,从未熄灭。”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竹书鸿在得知省里开始组建银发人才三支队伍后,主动报名参加专家团,“我对酒店工程管理和技术工人的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希望能继续发光发热。”
智库团成员顾益康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强力推荐,他作为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原副主任,一直倾情于三农问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全国农经理论与三农学科上颇有理论造诣的学术带头人。加入智库团后,他表示,将继续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用深厚的理论造诣指导农业发展实际,让银发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夺目的光彩。
“高含金量”银发人才队伍背后,是浙江深挖离退休干部“富矿”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浙江省委老干部局把银发人才队伍建设融入“三支队伍”建设,以建设“银发人才库”为抓手,不断探索推进集聚银发人才资源优势作用的方法路径。截至目前已入库银发人才35002名,领军人才3512名,品牌团队(工作室)473个。
多方“用才”,彰显银发作为
聚才是学问,用人是更大的学问。如何让银发人才唱响最美“夕阳红”?浙江的回答是:以省级银发人才服务中心为牵引,联动11个市级中心,贯通90个县级服务中心,延伸覆盖N个服务站、点,逐步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全省“1+11+90+N”全域协同服务体系。
以浙江银发人才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建立并逐步完善“各方需求点单—党委政府派单—银发人才接单”模式,实现银发资源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和有效配置。活动现场,送现代农业科技指导服务到三门县、助力基层党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助力企业材料研发和技术攻坚等15个省级银发人才助力共富项目正式签约,200多位省级银发人才和11个设区市项目需求方现场对接,深入沟通,初步达成65个助力服务意向。
“浙江银发人才服务中心的成立,为我们搭建了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浙江省农科院乡村振兴专家团成员楼洪志说,签约后,他们表示要做好落地见效的文章,与三门县、开化县和金华市金东区等建立定期工作联系与协调机制,切实抓好结对帮扶项目的推进和落实。
搭平台之桥,畅通银发人才作为通道,浙江的创新举措不止于此。
“银龄智库”应用,一键提取“银发人才”基本信息、按需设置专业特长,实现供给端与需求端精准链接;深入实施“银领助力”争先工程,开展我为共富赋能添彩活动,充分发挥银发人才优势,动员老干部积极参与,在帮扶、关爱、兴文、助企、返乡、治理等各个领域贡献银发力量,绘就了一幅银发人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画卷。
多措“励才”,激发银发动能
银发人才作用发挥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奉献,不仅仅只有感动和赞赏,更需要各方的支持和保障。浙江从机制、服务、政策等多方面入手,协调研究激发银发人才内在潜力,鼓舞银发人才奋勇向前。
在杭州市“联合邻里”银色家园系统平台上,有一块“志愿者专区”,注册银发志愿者1万余名,占平台总注册用户三成。“平时我为大家服务,相应的服务时长存入‘时间银行’,可以兑换商品或者是服务。”今年71岁的银发志愿者付女士说。
付女士津津乐道的“时间银行”是创新探索的“励才”机制。银发人才在提供讲座、义诊、理发、授课、培训等服务后,可转换相应积分并存入“时间银行”存折,用于兑换家庭应急服务、代购商品、家庭保洁等相应权益。
“这里可以喝喝茶,聊聊天,休息休息,还可以量量血压,看看书,这是个温馨的家园。”在金华,共好银色家园设立金融服务区、便民生活区、老党员驿站、老年学堂、健康休闲室、有声书吧、书画室、茶室、农产品展示区等功能区,有效满足银发人才及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出台《浙江省关心关爱银色人才工作举措(试行)》;将银发人才队伍建设必需的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以“励才”激活澎湃动能,浙江正唱响“桑榆未晚,银耀之江”的银龄赞歌。
当前,浙江正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引导银发人才发挥作用,是推动浙江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的重要之举。浙江省委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将以银发人才服务中心平台建成、省级银发人才队伍组建、助力共富项目对接为突破口,持续构建全新的银发人才赋能体系,探索形成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书写更多银发人才“老有所为、余热生辉”的精彩篇章。(鲁新/文 浙江省委老干部局/供图)